目前,国家大力推行各项民生政策,从生产到人居环境,从温饱到小康,涉及各行各业,方方面面。按理说,群众应该是比较满意的。然而,民意调查结果反映的群众满意度并不高。究其原因,还存在一些问题。
一、存在的问题
一是政策的问题:有些政策存在漏洞,一碗水难以端平。比如:多数民生政策都涉及对对象户的家庭信息核查,然而目前,信息网络未实行资源共享,只能核查本地区的信息,不能核查本地以外的信息。导致部分群众钻了政策空子。有些政策变化过快,群众的问题无法处理。比如:农村已买养老保险的,就不能享受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。导致农村户籍在外务工或经商的群众购买了养老保险,都不能享受该政策。这类群众不是少数,很有意见。有的政策在执行中,层层加码。比如:国家制定的医保政策原则上实行自愿原则,而实际工作中,层层加码,到基层乡镇每年必须完成户籍人口数的参保率达到95%以上。导致部分群众怨声载道,同时,也增大了乡镇的工作量。
二是人的问题:群众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,对政策的理解不一致。在宣传政策时,有的群众不愿听,事后不知道,一问就说没宣传。有的听了,发现自己享受不到优惠政策,就说政策不行。有的只听涉及自己当前问题的,其他的根本不听。有的代发机构资金发放笼统,没有注明资金类别。受访群众一问就说没有享受到。比如:低保户每年享受的节日慰问金,银行记录统称为“低保”,没有注明为“慰问金”,导致群众领到了而不知道是什么。有的村社干部没有吃透政策,对群众宣传时,解释不彻底,宣传不到位。
三是民意调查问卷有些设置太笼统,不合理,只注重了结果,没有注重工作过程。考核标准设计不科学,民意反映大的,扣分就多一点。参与民意调查的中介人员对政策理解不一,调查方式简单。比如:问:你身边的哪些人应该吃低保?哪些人不该吃低保?农村群众本来自身就没有吃透政策,所以,只有随意说了。
二、建议
一是建议取消以民调结果作为工作考核的依据。民调结果能够反映出一些情况和问题,可以作为制定政策、拟定措施的参考,但不能把它完全作为衡量工作的考核依据。
二是建议政府每年组织专业人员到农村蹲点调研,了解实情,及时完善和修改相关民生政策,主要应结合农村的现实情况,从实际出发,以群众的真实意愿为依据。让好的政策落地,开出漂亮的鲜花。
三是进一步加大村居干部年轻化、知识化的力度。特别是对一些农村当地的乡土人才和成功人士的引进。同时,还应进一步提高村居干部的待遇,特别是村级干部一直未解决的养老保险问题。只有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,才能使他们安得下心,留得住人。(雷波)